繼前不久通用汽車、福特、捷豹、路虎等企業傳出裁員消息后,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又有特斯拉、大眾、奧迪、菲亞特克萊斯勒(FCA)等跨國車企加入裁員、業務重組、關廠的大軍。
老牌車企紛紛開啟”瘦身”模式背后,原因不外乎這幾點:經濟疲軟、需求放緩;生產結構開始老化,低效的管理體系尾大不掉;國際政治動蕩,英國脫歐、中美貿易摩擦,海外投資方向不明朗;原材料價格上漲,企業造車成本上揚……
當然,受EV技術、自動駕駛等尖端技術影響,研發周期短和投入高的“燒錢”模式同樣煎熬著每一家車企。
不少傳統車企還在3.0時代掙扎的過程中,汽車工業4.0時代的大幕就這么倉促被拉起,雖然結局還未可知,但各家車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卻耐人尋味。
汽車界的新“第一原理”:年輕的特斯拉模式開啟
如果說席卷全球的車市“寒冬”波及到的只是各家企業當前盈利,“新四化”運動給汽車界新變革才是決定企業未來的走向的源動力。
作為“新四化”最先受益的新能源領域,不知不覺中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新能源的存在,而作為3.0過渡4.0時代的領跑者特斯拉功不可沒。
2003年特斯拉開始接棒通用汽車所拋棄的電動汽車,以IT的理念制造汽車,特斯拉用17年時間時間向世界宣告一個新紀元的時間。從Model S、Model X到普及版model 3和即將發售的Model Y,特斯拉實現了從0到50萬銷量、100億英里行駛里程、實現無人駕駛技術、市值超500億美元(超福特市值)。
似乎顛覆性創新模式間接論證了造車并不需要百年經驗,特斯拉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不會比BBA差多少,甚至可以在新能源領域把一票老牌車廠逼到了墻角。
“雷爆”將要開始?復制特斯拉模式邁向4.0時代是否太過激進?
是特斯拉點燃了“新四化”趨勢,還是“新四化”趨勢成就了特斯拉誰也說不清。但對于中國來說,學習特斯拉模式運用或許可以進行彎道超車。
確實,在糅雜了政策紅利、互聯網技術、大量資本、人才儲備國際化等優勢后,冠以造車新勢力標簽的幾十家車企拔地而起。用雄厚的資本彌補起造車短板,在以極短的周期完成造車計劃,似乎中國汽車工業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。
然而,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及2018年全年財報。財報顯示,2018年蔚來實現營收49.51億元人民幣;歸屬于公司普通股東凈虧損為233.28億元,高于市場預期的201.34億元。
贏下小鵬賭約的蔚來持續銷售疲軟,甚至被打上“平均售出的每一輛車就要扛起逾80萬元虧損”的標簽。
李斌的蔚來夢碎敗走“申”城,更像是國內激進造車運動的縮影。隨著車和家CEO李想公開diss“等速續航”,汽車質量受到質疑;特斯拉model 3銷量大好并將在國內建超級工廠,正主來搶奪市場;新能源補貼收縮,政策紅利或將不在……種種事件的發酵,似乎在中國單純復制特斯拉模式開始舉步維艱。
造車新勢力的困局未嘗不是特斯拉的困局,過于濃郁的個人英雄主義模式終究是太過激進。
大眾MEB平臺開放,4.0時代不應該是一家獨大
難道制勝4.0新時代只有復制特斯拉模式這一條路可以走?答案是否定的。
就像大眾,在特斯拉模式大紅大紫的時候,選擇了避開了這波大流,繼續在自己引以為傲的平臺化模式基礎上研發純電動平臺。
2019年大眾之夜中,作為當晚最大亮點的大眾I.D系列沙灘車等純電動車,就是基于MEB模塊化電動車平臺生產。
作為大眾有史以來耗資最大項目,MEB模塊化平臺可實現A——D級車的生產。通過裝配不同規格的電池組(兼容柱狀、方形、軟包電芯),該平臺打造出NEDC工況下續航達到250km——600km的電動車??梢哉fMEB平臺承載著大眾跨入電氣時代的大任。
MEB究竟能給大眾帶來多少利潤還未可知,可是MEB帶來的變革已經開始——大眾將全面開放MEB平臺,受力方從自家的大眾、奧迪、斯柯達鋪展到“外人”福特。
單干時代的消亡,懷抱全球才能共贏,中國也不例外
以往車企們的平臺專屬于自己的閉環,這次大眾集團最新的MEB平臺卻主動開放,或許背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陰謀。但是,大眾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未嘗不是一種車企進化。
適應“新四化”的不只是大眾,作為百年死敵的戴姆勒和BMW也開始在尋求合作,繼宣布共同開發下一代自動駕駛技術后,又開始商討制定自動駕駛行業標準。除此之外,雷諾開始與合作伙伴日產及三菱汽車商討成立一個新聯盟體……
“單干時代注定消亡,抱團取暖才是王道”,即便是在新能源領域一家獨大的特斯拉也不能否認這一點。甚至馬斯克自己也開始為這種理念背書——特斯拉將開放所有專利,供業內免費使用。
不破不立,造車新勢力夢碎背后不止是一地雞毛
世界在變,中國也是一樣。
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超過一百年,造一輛車所需要的的技術和經驗非一朝一夕能夠得到,但也絕非一塵不變。
雖然國內造車新勢力以“大IP募資起步,平臺化造車實現盈利”的愿景終究被現實打破,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新能源制造就要覆滅。
值得欣慰的是新一輪由民營企業牽頭的合資時代即將開啟——長城和寶馬合資成立光束電動汽車公司,奔馳與吉利合資成立高端網約車……
寫到最后,車事君覺得,孤膽英雄注定難以為繼,畢竟在擁有著尖端技術的美國也僅僅供養出特斯拉這一家,現在造車新勢力多達數十家,用養蠱的方式角逐出最后的勝利者,那么代價確實有點難以承受。與其意味蠻干,不如順應時代大潮加入合作的方陣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