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無信不立,業無信不興。作為各行各業的立身之本,誠信在推進品牌提升、產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在汽車產業中亦是如此。尤其是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,誠信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。
與發展多年的傳統燃油車相比,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了解、認知與信任還遠不能及,因此也就格外需要各個車企和品牌在新能源汽車的生產、銷售和服務中,更應以誠信為本,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。
近年來,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。數據顯示,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.6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59.9%和61.7%。不過,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新能源汽車也依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關卡。例如,里程焦慮仍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痛點,部分車企對車輛續航里程的宣傳也存在著不夠真實準確的情況;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安全的質疑和擔憂始終不斷,電池安全性能仍待提升;充電基礎設施依然面臨著建設落地難、運營效率低等問題,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短板;新能源汽車的售后服務仍待完善等。
今年3·15,新京報汽車周刊通過新能源汽車消費現狀系列調查,聚焦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各個環節,呈現新能源汽車在續航里程、電池安全、充電保障、售后保險及二手車殘值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和隱憂,并探討解決之道。